"); //-->
一块天蓝色的背景幕布上,白色的四川大学校徽以及校名显得十分醒目。
校徽前,7位国内知名文科学者一字排开,在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校长李言荣的左右陪同下,共同展示着手中熠熠生辉的文科讲席教授聘书。
不久前,发生在四川大学明德楼会议室里的这一幕看似普通,但在川大的发展史,尤其在该校文科的发展史上,却注定有着极不平凡的意义——它标志着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西部名校首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讲席教授。
如果将视角从四川大学移至整个国内高等教育范围内,这一幕也有着一番别样的意义。
再受瞩目的名词
如果说此次四川大学聘请讲席教授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之处的话,那一定是聘请学者的规模。
据介绍,此次川大聘请的七位文科讲席教授,其学科涵盖了哲学、金融学、考古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等多个文科领域,且全部是相关学科中的顶尖学者,如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张法,中国逻辑学会副理事长任晓明,欧洲科学、艺术和人文研究院外籍院士熊澄宇等。其规模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几乎前所未有。
不过,除去规模因素,四川大学此举在近几年的国内高校中并不鲜见。
2020年11月,四川大学正式出台《文科讲席教授引进暂行办法》,决定面向全球公开招聘文科讲席教授。而就在一个月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仪式,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肝胆外科专家刘荣为该校讲席教授。
此前, 2019年4月,台湾佛光大学创校校长龚鹏程受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同月,知名学者黄德宽、石中英、段路明成为清华大学首批人文讲席教授;一个月后,武维华、康绍忠等五位院士受聘中国农业大学首批讲席教授;2018年4月,四位国际顶尖逻辑学家受聘清华大学金岳霖逻辑学讲席教授……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讲席教授”这一名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2001年2月,清华大学通过《清华大学讲席教授试行条例》,拟通过设立讲席教授基金招聘世界著名学者来校执教。
这也是《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公开资料中查阅到的国内高校最早关于讲席教授的信息。然而此后的多年间,该制度并没有在国内高校推广开来。
直到最近几年,这一几乎被人遗忘的名词,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对此,有学者表示,“讲席教授”的再次兴起与近年来以“双一流”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展大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双一流’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顶尖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也促使高校想方设法吸引顶尖人才的加盟。”
该学者表示,鉴于目前现有的教师职称体系在吸引顶尖人才方面存在某些掣肘之处,相对更加灵活的讲席教授制度也就显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
特殊人才处理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讲席教授”这一概念的理解,中外高校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介绍说,在欧美高校,教授一般分为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以及讲席教授等多个层次。
换句话说,在这些高校,讲席教授虽然是所有教授中级别和声望最高者,但其本身也只是教授序列中的一个固定层次。
而且,国外讲席教授数量较多,不像国内这样稀少。
然而,国内高校的讲席教授则更多是在正常教授序列外,单列的一种带有荣誉性质的职位,并且享受某些特殊待遇,比如工作年限更长、在特定的学术领域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正是这些“特殊待遇”,对于某些顶尖学者,尤其是文科领域的顶尖学者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傅其林表示,与理工科相比,文科学者更注重个体性创造与长期研究的积淀,一般来说成才较晚。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还不能完全符合文科人才发展的实际情况。
“此次我校实行的讲席教授制度,其实就是试图弥补文科人才评价缺失的一环。这不仅是一种特殊的人才引进模式,更是对文科人才及其贡献评价标准的探索。”
他表示,从国内外经验看,不少文科人才在60岁之后才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然而,如果按照原有制度安排,普通教授在60岁时就要退休,而讲席教授却可以将其退休年龄延长至70岁甚至更长,这无疑大大提升了学者的科研价值。
在北京某高校人事部门负责人刘剑英看来,近年来兴起的讲席教授制度,其实质更像是高校针对特殊人才的一种特殊处理方式。
“举个例子,某高校的一位三级教授可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学术成就,但受制于‘三级’评‘二级’的各种程序和限制,短时间内难以成为二级教授。而一旦其成为其他高校的讲席教授,则有可能避开所有的制度限制,直接获得应有的待遇。”刘剑英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顶尖人力资源的更合理配置。
回到四川大学的话题,刘剑英告诉记者,无论是招聘规模还是人才档次上,川大此举都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
“虽然讲席教授制度本身具有一定政策优势,但能够同时招揽7位顶尖学者,除了川大本身的魄力外,也说明在人才储备、相关制度建设乃至于观念层面,国内高教领域具备一定条件。甚至可以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讲席教授制度开始慢慢趋于成熟。”
需要深思的长远问题
虽然对于川大聘请讲席教授持支持态度,但如果将时间跨度拉长,对于这些顶尖学者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陈洪捷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担心。
“从短期看,顶尖学者的加盟自然可以立竿见影地提升相关学科的实力,但从长远看,这些顶尖学者如何与原有团队进行磨合,如何从整体上带动特定学科的发展,这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陈洪捷说。
据傅其林介绍,根据四川大学的相关规定,讲席教授入选者需要带领本学科方向进入一流学科行列,并建设一支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团队。
同时,他们还需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
对于陈洪捷的担心,傅其林表示,在遴选文科讲席教授时,他们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入选者的学科基础与研究专长。
“一方面入选者积极参与学校的中心工作,推动一流文科的发展,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新的贡献;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提供各种机遇,为他们搭建研究平台、组建研究团队、参与人才培养等提供条件与发展基础。”
他说,至少从目前来看,新入职的文科讲席教授积极性很高,对校内相关事务的参与度也很深。
不可否认,当前国内高校人才竞争中的确存在盲目引才、形式化等问题。
对此,四川大学人事处处长胡兵表示,从该校招聘讲席教授的实践经验来看,要想真正实现人尽其用,学校固然要拿出真金白银,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标准,能够识别出真正缺乏的人才,突破现有人才评价的盲点。
此外,在他看来,高校首先要做的并不是设置各种制度,对学者是否“尽职”进行监控,而是在信任学者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认真施展才华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条件。
“我们要相信绝大部分学者是能够专心投身于学校的学科发展中的。在此前提下,如果出现问题,我们可以随时解决。但是,我们首先不能带着某种偏见乃至防范的心态对待学者,而是应该认真地思考,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