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朱日祥院士:我眼中的万卫星
中国科学报 | 2021-05-23 21:48:29    阅读:884   发布文章

作者|朱日祥


2020年5月20日,中科院院士、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万卫星在京病逝,享年62岁。为纪念万卫星逝世一周年,谨以此文缅怀和追忆这位“火星院士”。


我与万卫星院士相识于三十多年前的学生时代。
当时我们俩都有意报考朱岗崑先生的研究生。
那时老万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天之骄子,而我是特殊时代的“工农兵学员”。
后来老万考上了李钧院士的研究生,留下朱岗崑先生的招生名额,使我有机会如愿以偿。可以说是我与“竞争者”老万擦肩而过。
入学后我和老万也逐渐熟悉起来,我常与他开玩笑说,如果当年我们真成了“竞争者”,大概率我只能来年再考了。
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我与老万共同经历了从学生到学科带头人的跨越,成了国家最早的一批“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999年中国科学院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出发,决定原地质研究所和原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丁仲礼所长敏锐地意识到研究所的空间物理方向在人才队伍、平台建设、成果产出等方面都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亟待引进人才。
我们首先想到老万是空间物理学最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是最合适的人选。
为此,丁仲礼所长和我三赴武汉,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我们的诚意打动了老万。

2004年初春,老万带领他的研究团队整建制调入地质地球所。
来到北京,老万立即出任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主任。
他与宁百齐一起开始着手建设漠河—北京—武汉—三亚空间环境综合观测台链。
历经数年艰辛,老万所领导的研究室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空间物理学研究团队之一。
特别是在电离层研究领域,无论是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文量,还是科学原创成果都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老万及其研究团队的部分代表性工作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老万也于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地质地球所的策略是正确的,老万及其团队的抉择也是有远见的。
老万的加入,开启了我们长达16年的密切合作。
近距离的相处,让我深切地认识到,老万不仅才华横溢、儒雅谦和,更是一位具有全球视野和高屋建瓴的杰出学术带头人。
老万不仅在研究方向上极具前瞻性,而且他还积极倡导与实践科学问题引导下的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
加入地质地球所之后,老万带领研究团队创建了地质地球所第一个“中国科学院电离层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担任第一届实验室主任,并在201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第一名。
2013年,根据空间科学发展趋势及国家战略需求,老万又高瞻远瞩地提出在三亚建设国际上最先进的大型高功率相控阵非相干散射雷达的建议,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的支持。
这些开拓性的工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装备,为空间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搭建了不可或缺的创新平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老万是创新路上永不停息的典范。
老万在空间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令多数人难以望其项背,同样早在2009年他就敏锐地提出要开拓行星科学研究。
他认为,人类在认识地球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是理解宇宙演化的钥匙,反过来通过研究行星演化,又会加深我们对宜居地球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认识。
我想这就是比较行星学的精髓,也是未来深空探测领域最关键的科学问题。
不能让老万闪光的科学思想从我们身边错过,我们说干就干,当下我便以“所长基金”的形式特批50万元预研经费,让老万牵头组织“比较行星预研项目”。
2010年初,老万组织了第一次小型国际研讨会,特地邀请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嵇少丞和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研究员张铁龙做学术报告。
两位海外华人科学家的报告,让与会者深切感受到中国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同时也领悟到卓越科学家老万的长远目光与超人胆识。
在这次研讨会上,老万呼吁海内外有志青年学者组成“先锋队”,投入到我国行星科学研究领域中来。
就这样我们近似于“白手起家”。
老万首先让自己的博士生专门研究火星电离层,继而又把研究范围拓展到金星,并且在2010年底派遣自己的博士后到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深入开展有关火星与金星的研究。

多年来,在老万不遗余力的推动下,当时参加研讨会的青年科研人员中有许多已经成为行星科学领域的中流砥柱,我想这与老万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密不可分。
2014年,地质地球所为适应地球科学新的发展趋势,从地球系统的角度出发,将中国科学院“电离层空间环境”与“地球深部研究”两个重点实验室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聘请老万担任首届实验室主任。
在当年的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该实验室荣获地学领域第一名。
在老万不懈的努力下,地质地球所于2017年创办了国内首个行星科学英文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老万出任主编。
就在我们憧憬着老万带领下的行星科学未来发展前景之时,2017年9月坏消息从天而降,老万被确诊为肿瘤晚期,过度劳累严重损害了老万的身体健康。
即便如此,老万在他生病的两年多时间里,积极乐观,常与我们讨论中国行星科学未来发展之路,还坚持全程参加学术活动。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2020年4月6日,我说到医院看望他,他仍以凡事首先为别人着想的君子之风,亲自发微信对我说:“你不要来了,谢谢你;这次病情突然转重,情况有些不妙,但我仍然会以乐观心态处之,力争闯过这一关。”
4月21日,我陪丁仲礼副院长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去看他,那时他已经需要呼吸机,但仍用一只手向我们表示谢意,在场的人都默默流泪,无法言语。
火星探测计划蓄势待发,“卫星”却已先于火星探测器巡天而去,“卫星”精神激励我们奋发图强。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万卫星先生千古!
(作者系中科院院士,本文摘编自《万卫星学术论文集》序言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国科学报》 (2021-05-21 第1版 要闻)


编辑 | 赵路排版 | 郭刚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