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资深导师总结:博士学位论文的6类问题
中国科学报 | 2021-06-19 21:03:14    阅读:326   发布文章

作者|张士宏


博士毕业30年整了,指导博士生也超过了20年,毕业博士生达到了40人,但也快到退休年龄了,也算“资深”导师了。
评审的博士论文、参加的博士学位答辩也不记得有多少了。
看到科学网上大家热烈讨论了博士论文的很多问题,也想总结一下,与大家共享吧。
博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常见的工科论文有以下主要几种类型:

(1)第一类问题:写作方式不正确。
个别论文几乎是科研工作总结或研究报告、甚至实验报告,比如有人的博士课题工作背景是开发了一条新的生产线,其博士论文竟然是按照工序流程,将设备、工艺、模具作了全面总结,甚至对所设计的新设备每个部件做了应力计算和强度校核。
这样的论文根本不能叫博士论文,当然不能通过。
还有人研究了一种新材料,其论文对该材料涉及的研究过程和重要问题都当成1章写成了论文,包括材料成分设计、制备工艺及设备、组织和性能检测、塑性变形工艺试验、焊接工艺试验、热处理方法、腐蚀性能试验、生产产品介绍等。
论文研究工作虽然很有工程意义,但没有脱离研究报告的模式,学术创新性不知道在哪里,这样的论文也不应进入评审和答辩环节。
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大比例是在职博士生出现的,因为他们平时忙于科研或教学工作,导师往往以为他们专业水平不低,导师有时疏于具体指导。
他们学习时间长,参加的项目多,专利多,甚至随大流发表了不少一般性论文,但不免有想蒙混过关的想法。
同时,导师或是太忙疏于指导,或者课题也不是导师的,是所在企业或单位项目,个别导师或者也不关心博士论文套路!
(2)第二类问题:逻辑混乱。
论文缺少逻辑性,往往是多个问题的拼凑,没有学术主线,思路混乱。
比如有同学的论文是开发了某种材料,除了写该材料研制的相关问题外,中间还出现了一章另外一种材料的制备和组织性能实验分析,或者是对所研制材料又增加了某种元素成分单独成章,其他部分均与其无关。
也有些论文顺序混乱,各章之间关系不清楚。
(3)第三类问题:没有学术思路。
按说,博士课题应该是具备前沿性和工程应用前景,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需要,目标或结果具有创新性。
即使是工程学科,也要结合国家重大工程或社会需求选题,然后要提炼科学问题、解决卡脖子工程技术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或共性科学问题。
因此不能写成研究报告,不能只是给出实验数据和结果,不只是总结归纳规律。
要在数据处理、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揭示问题的机理,解释或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最后提出理论或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解决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工程设计的依据或设计理论、分析计算软件,可以推广到类似工程问题的应用。
因此,博士论文应该是问题导向的,或者是科学问题导向的,实质是实现学术创新。
要围绕一两个学术问题开展研究和分析,可以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大胆推理,小心论证,认真验证,获得正确结论和科学成果。
有的同学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做实验做分析不问为什么,只是去做,论文主要是告诉读者结果是什么,或给出现象分析和解释。
例如,某同学在某合金中加入了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元素,然后开展试验和分析。
但问起他为什么选择这种元素和这个比例?他根本想过,只是说加入了有什么好效果,其实是导师让他做的,或者是企业的建议。
虽然是依据了别人的建议,但你自己总要搞懂为什么,怎样确定增加的元素及其比例。
也有人在某温度下做了材料的加工实验,但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个温度,他说是导师建议的,或参考文献给出的,他自己根本没有考虑过为什么是这个温度范围,而不是其他温度范围。
这样的研究方法哪有科学性?还不如本科生毕业设计或工程师的日常工作。
(4)第四类问题:教科书式的分析解释。
有些博士论文,对问题的分析不是依据数据和具体实验结果,而是看到实验结果大概影子就按照教科书的传统理论长篇大论分析,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根本没结合具体数据或实验结果。
对同类现象没有数据也几乎是分析正确的,这就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不会有新的科学发现。
(5)第五类问题:论文不精练。
博士论文要精练,不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早年的论文并不是很长,很多名人的博士论文甚至不到100页。
如今一篇博士论文一两百页很常见。但也有二三百页甚至更长的。
其实没有必要太长。
如果一个博士生不能尽可能写出较短较精炼的博士论文,说明他的学术训练不足,写作水平有问题。
至于如何精炼,有以下建议:综述一章不能过长过细,总长度的10-20%之内比较合适。
所有介绍的内容都应与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相关。不相关的、关系不密切的、能删去的尽量删去。
常用设备仪器不必介绍设备本身细节,只保留与实验相关的参数、方法介绍即可。
各主要章节,与创新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尽可能删除。所有保留内容都要围绕主要创新内容。
当然,所保留的内容要有系统、有逻辑,自成体系。
(6)第六类问题:参考文献问题多。
参考文献要全面,国内外主要研究者、代表性文献都要有。
要有外文的,更要有中文的。文献必须自己亲自阅读过,不能间接引用。
文献要有足够的数量,表明你阅读的广泛性,但也不能过多,一两百篇一般足矣。
有人引用了几百篇英文文献,你真的都读过吗?也没必要把某位研究者的大把论文都引用,要有重点,每篇文献的引用都是有必要的,正文有出处的。
当然更不能露引。
有些人明明参考了他人的工作,但又怕人家挑理,或怕别人认为不具原创性,故意不引用人家的文献,这样不但态度不端正,还可能出大问题的。
当然,参考文献的规范性问题更多。
有些文献不必引用,例如教科书,那都应该是成熟的东西;还有没正式出版的内部文献、报纸的短消息、网络链接,都不建议引用。
暂时总结这些,有时间再继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士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2820-1291707.html 


编辑 | 宗华
排版 | 郭刚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