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 王善勇(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教授)
我经常听到不少国内的研究生说很多老外教授(当然也不限于老外教授)很nice,因为他们这些人会毫无私心地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后学,比如当你发信向他们寻求他们发表的论文,程序,他们都会很高兴地给予帮助,有时甚至会无偿帮你修改论文(并不要求署名),等等。
这些年轻的学生在受到帮助,高兴之余,其实是有些困惑的,他们不清楚这些老外教授为什么这么nice?为什么对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好?他们怎么想的?就这个问题,我其实跟不少老外进行过交流,探讨。
简单地讲,这些人之所以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科研有信仰,希望他们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好。
有时候,我们扪心自问,我们会希望自己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好吗?还是只希望自己的研究越来越好?
我们在评审别人的论文,别人的基金的时候,如果发现他们的研究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很接近,你是会公平公正地提出建设性意见还是百般挑剔的找毛病毙掉?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选择其实只在人的一念之间,你到底是如何看待科研的?你的科研信仰是什么?
在我看来,科研信仰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态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因为一旦实事求是,可能就会触及自身的利益,得失。在利益面前该如何选择,这取决于你的信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用在科研上也是一样,你的选择就是你的信仰。
我们经常说,要不忘初心。什么叫不忘初心?不忘初心,就是做事不功利。做科研不功利,很难做到吗?
“知乎”上有人发了这样一个帖子讨论科研的信仰:
“一,你家很有钱,不需要信仰,需要兴趣;
二,你家没钱,但是你做科研待遇很好,老板的信仰就是你的信仰;
三,你家没钱,待遇不好,你需要成为狂信徒,请舍己为人,割肉饲鹰,舍小家为大家,谢谢!”
这三条虽然有戏谑的成分,但也道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那就是信仰是需要物质基础的。
连基本的生活,体面都没有,何谈信仰?这似乎不无道理。
但问题是当基本的生活有保障了,有了体面的生活,信仰就会从天而降吗?到底是先有好的生活,后有信仰?还是先有信仰,后有好的生活?
其实,我们科研领域出现的种种怪相,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科研人员都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工作信仰,换句话讲,就是你的职业操守,做人做事的原则。
我们已经很久不谈信仰了,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仍然是渴望信仰的力量与指引,你的生活你的工作才会有目的,灵魂才会安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善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316099.html
编辑 | 宗华
排版 | 志海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