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王晋康、江波等13位科幻作家走进国企后,干了这件事
中国科学报 | 2022-06-20 07:19:03    阅读:210   发布文章

文 | 《中国科学报》者 袁一雪


2019年4月,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未来事务管理局、环球网、果壳网、新浪微博共同发起“科幻作家走进新国企”活动。
王晋康、江波、赵海虹、昼温、苏民、刘天一等13位科幻作家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走进国家电投、中核集团、国家电网、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亲身体验大国重器,并以此为灵感来创作科幻小说。

日前,即在活动举办三年后,以科幻视角聚焦国企的科幻作品集《大国重器:“科幻作家走进新国企”中短篇小说精选》(以下简称《大国重器》)出版,收录了他们创作的13篇科幻小说。


“遇见”大国重器


图片
走进黄河上游的共和光伏产业园,在一望无际的晶体阵列感受“像深蓝色的多边形向日葵沉默地汲取恒星能量”。
科幻作家昼温因为对光伏项目印象深刻,由此创作了《落光》,只不过在作品中光伏吸纳的不是阳光,而是星光。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昼温解释说:“光伏发电给了我灵感,因为地球距离太阳很近,因此人类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恒星能源。但我也想到,在宇宙飞行中,人类与太阳距离越来越远,没有大气的干扰后,就离宇宙中其他星星更近了。
由此,昼温想象出一种高敏光电材料,能够更高效地收集各个频段的光能,实现更高的能源利用率。这样在漫长的宇宙飞行中,人类便可以实现用星光发电。
在《落光》中,两个对宇宙有憧憬的女孩,为了各自的梦想努力着,一个女孩以星光为能量让另一个女孩的宇宙梦成为现实。
参观了国家电网苏州分公司后,科幻作家江波则对“西电东送”的重要装置——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GIL不是一条窄小的仅能通过电线的通道,而是非常空旷、布满金属管道的隧道,这种令人震撼的装置,建成后即被封闭,外人很难看到。”
于是,他在新创作的小说中以自己此前的作品《机器之魂》作为铺垫,引出《机器之魂》中提到的人工智能萨拉丁“同人”,通过其“预言”能力将主人公苏东明带入GIL,进而向读者展示了这一常人难见的大国重器。
大国重器的每一处都给作家们留下深刻印象:在宏伟的“地下城”拉西瓦水电站,看水电站为峡谷带去电力与光明;在西南深处的中核研究院,亲身感受科学家为了建造“中国太阳”在这里创造的恒星中心的反应环境……
“一直以来我对国企的理解是,它们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现在才知道其在高科技领域发展迅速,比如超高压输电项目,世界上能做到的国家寥寥无几。”江波表示。

奇妙的“化学反应”


图片
科幻作家王晋康是此次参与人员中年纪最长的。今年74岁的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对国企的认识我不仅有年龄优势,还有经历上的优势。”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石油工业部下属一家国企工作,亲身经历石油机械行业在极端落后中起步、用一代人的时间追上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
“我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技术带头人。其间,我又经历了国企在改革中的阵痛和艰难。”王晋康坦言,在改革开放中他首先看到了私企的优势。
参观国家电网苏州分公司后,他联想到自己早年间创作的旧作《月球基地》,自认格局太小,于是在新创作的小说中,先将其中月球氦3开发的私企背景的跨国企业更改为国企——中国国家电网,让小说拥有更大的视野;其次让开发过程不再限于采矿,而是不计成本地投入巨资,甚至不惜暂时亏损,也要在月球建立氦聚变发电厂。
“这是为电驱动飞船的人类太空时代提前建立一个基地——这样的‘傻事’是不是只有中国的国企才会干?”
昼温也表示,自己对国企的印象变得更为具体。“我看到了务实敢为、勇于担当的人,看到了不畏艰难、不断创新的集体,看到了奇迹般的大国重器,比如一望无际的光伏花田,还有在悬崖峭壁间建造的水电站——这些都凝结着国企人的心血和精神力量。”
科幻作家刘天一对聚变堆有浓厚的兴趣,参观完中核集团后,选择以聚变堆为主题进行创作。
不过,他没有让这一大国重器徜徉在未来的想象中,而是将故事的背景放在秦朝。
“我觉得让古代人做核聚变太阳这个想法很‘酷’,就如此付诸创作了。”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至于为什么选择秦朝,是因为那时比较贴合科幻与大国重器两个概念。
秦之一朝,去古未远,有墨家、阴阳家的余响,‘科技感’更好。而秦国的统一非常适合集中力量干大事、制造超级工程。”
不仅如此,刘天一还例举了几个世上尚存文本中对先秦及秦朝的“科幻”记录。比如,《列子》中描写了周代偃师(自动人偶)的故事。
而游戏和动漫所涉及的科幻要素“墨家的机关术”,也是在战国至秦朝间出现的。
“如此一来,将类似的设定移放在秦朝,看起来是顺理成章。”于是,在这篇名为《天问》的小说中,秦始皇召集墨家学者,举天下之力,打造天问机,只想问天地大道之根基。而由于天问机需要大量能源,又引出了人造太阳。

“一个很小但很好的开始”


图片
在江波看来,《大国重器》的“气质”中展现的是中国时代变迁。“如果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正向高科技、太空、深海等科技高地进军,由此展现出大国的气势,那这本书就是成功的。他说,“‘大国重器’四个字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时代感,它要与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与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科幻作家赵海虹的《月涌大江流》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位水电工程师,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不断为国家的水电工程做贡献,终其一生投身于西南地区的水电建设。
一次偶然的机缘,他创造性地想到使用时间之流来发电,就像现实中使用水流来发电一样。
此后,他不断遇到来自未来的人,看到未来人们使用他的理念来发电。
“这部作品将人物命运与国家结合起来,展现了中国精神面貌的变化,完美地契合了‘大国重器’的主题。”江波评价道。
作为一名“过来人”,王晋康表示,这次活动令他感触最深的是拓展了眼界,为科幻构思开拓了更大的格局空间,从20年前看好私企的优势到现在更看重国企的胸怀。
活动期间,王晋康还遇到几位“看着他的作品长大”的科幻迷,其中有的已是国企的中层干部了。
“这让我很激动,因为我看到了科幻的想象力与实际技术进步的深层联系。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吃苦耐劳、严谨踏实,也需要飞扬的想象力;不仅要低头拉车的‘黄牛’,也需要飞扬不羁的‘天马’。而后者正是科幻的优势。”
通过科幻作者的文字,让更多人了解国企正在使用的最新技术,拉近读者与国企、大国重器的距离,是昼温希望通过作品所达到的目的。
“我更希望这本书可以激发大家的想象力,让读者能够对科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甚至吸引一些正在上学的读者走上科研道路,在未来为大国重器做出自己的贡献。”
刘天一认为,这本书是时代的一个小小符号。
“一方面,它表明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大型工程建设已经有了很好的成果,另一方面,它也表明在科幻的领域,我们将更多地使用本土的科技工程符号进行创作。” 
他还表示,我们的科幻越来越根植于脚下的大地与祖国,而不再是百年前科幻刚进入中国时那样,亦步亦趋地使用着西方的科幻符号。
基于我国现在的大国重器、自身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作家们会创作出属于中国的科幻故事。
而这本书是一个很小但很好的开始。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